1目的
以最快速度、最低成本、最佳成型周期達到產品質量要求。
2適用范圍
適用于注塑部調機人員的調機和生產工藝調節作業。
3作業準備
①無論是新的產品還是已生產過的產品,都須具備必要的生產工藝資料、產品樣板、材料性能資料及其產品重量、模具的結構資料。已生產過的產品,找出生產工藝資料,將其輸入計算機,將模具、設備調節到規定狀態。
②檢查設備、模具、材料是否可以進入調機狀態,材料是否烘干,模具是否清理干凈并能正常工作,料筒是否清洗干凈,料筒溫度是否達到成型溫度,運水是否打開等。
4調機
如為已生產的產品,工藝參數輸入后操作正常,產品經QC檢驗好后即可批量生產。
如為新產品,操作步驟如下。
①設定料筒溫度為正常成型溫度。根據產品重量,設定熔膠和射膠行程。
②根據模具射膠流程確定射膠的壓力和速度,一般取中壓(50~80MPa),速度(30~60mm/s)。
③根據澆口類型、大小設定射膠的保壓時間,點澆口6~8s,邊澆口和直澆口8~10s。
④根據模具冷卻水道分布和產品壁厚確定冷卻時間,初設定為15~20s。
⑤然后進行手動啤貨,根據啤貨缺陷具體增加或減少有關數據,直至達到產品質量要求又能連續正常生產。
⑥由手動變為半自動,邊生產邊調校數據,尋找最佳注塑周期。成型周期=開鎖模時間+注射時間+熔膠時間+冷卻時間,對以上4個時間盡量縮短。
一般一臺注射量為110g的注塑機,如為二板式模具,開?;蜴i模時間分別控制在2s左右,有行位可適當調慢。注射時間的調節按0.5s遞減時間試啤,直至出現缺陷,停止調校在回復到上個數據。
熔膠時間的確定盡量減少背壓和加快熔膠速度,以不出現混色、氣花為宜。冷卻時間的調節同射膠時間的調節,以1s為遞減時間試啤,將調校的成品與標準樣板比較,若兩者質量相同,則為最佳調校時間。